你眼中的党校是什么样子?你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校?近期,我有幸参加乐山市委党校主体班培训,从党校教员到党校学员的反向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。
作为一名党校人参训,虽然物理距离上只是办公室到教室的一步之遥,但心路历程上却是从党校教员到党校学员的巨大跨越。此时,坐在课桌前的我略显局促,既有知识相对匮乏产生的恐慌,也有一名70后将要比肩80后、90后的“后浪”们的不安。如何努力去赢得他们的认同?又如何从他们的视角去看党校建设与发展?这次培训不仅仅是将我的生物钟调节得更加紧凑,更给我带来了一场由外到内的自我修行。
“灵魂”应该安放在哪里?
在课堂教学中,从中国共产党曲折奋斗史到壮阔改革史,每一步的艰辛都承载着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,信仰既是灯塔,也是前行的方向。所学即所思、所思即所行。
干部教育工作者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者、能力培训者,而是党的理论、党的信仰的传授者。必须坚持“教育者先受教育、铸魂者先铸其魂”理念,做身正学高、为人师表的典范。
置身于时代发展洪流,干部教育培训要赶上时代、引领时代,党校人就必须把“灵魂”安放在事业奋斗之路才能强筋壮骨,让学习成为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修行,苦练教研本领,少一些浮躁,多一些书卷气,打造好党校这座干部教育培训、锻造红色基因、洗涤思想灵魂、凝神聚魂固本强基的“红色殿堂”;党校人就必须把“灵魂”安放在修身律己之路才能行稳致远,坚守红线底线,做到百毒不侵。在教学中把姓“公”、为“公”的理念传递给所有学员,绝不因私废公,以务实之心守好工作之德。
心之向往、素履以往,要昂扬不要轻狂,要清新不要世故,要亲和不要青涩。
老师讲的我都懂,但学员提出的问题我能解答吗?
学员论坛上,大家提出的文明城市的温度体现在哪里?社会治理的基层智慧从何而来……基层调研中,乐山如何在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低碳转型实践中取得突破?如何解决“小马拉大车”的基层治理问题……学员们边提问题边给出答案,让我有些坐立不安。
在党校,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,别人都会尊称你一声“老师”。学高方为师,自己都一问三不知,人家称你“老师”,你敢应吗?延安整风时期,毛泽东同志曾批评一些学风不正的人:有人仅仅把马列主义之“箭”拿在手里搓来搓去,连声赞曰:好箭!好箭!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。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与实践进行融会贯通。
先哲的声音,从未过时。给人杯水者,必心怀江河。党校人要走出党校教室“小课堂”,走进社会生活这个“大课堂”,把火热的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。坚持用学术讲政治,理论联系实际,分析和研究世情、国情、党情、社情,要常到基层开展调研,虚心向群众学习,及时发现和总结基层干部群众创造的新经验、好做法,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积极开展前瞻性、政策性、应用性研究,努力寻找突破点,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、把握时代、引领时代。我们可能做不了“大鸟般俯瞰大地者”,那就安心做一名“巨蛙式的深入探究者”。
站在校外看党校思改变
大批的学员怀揣红色情怀,来到党校寻求精神给养。如果理论学习不解渴、所授方法不管用、学风建设不够严等,作为党校人,就应该反思自己的初心使命牢不牢、政治意识真不真、责任观念重不重、学习态度好不好、教研本事大不大、创造能力强不强、工作成果多不多、“慵、懒、压、推、拖、了”的问题有没有。
把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换个角度去认识、去思考。现在的学员需要邂逅的是一场怎样的知识盛宴?如何用学术讲政治,既要讲政治立场、政治原则,还要讲政治情感、政治认同,以情感人、以理服人?等等。这些都留给了我更多的思考,这也是作为一名来自党校职能部门的学员,在培训后需要去完成的使命。 (作者单位:乐山市委党校)